川江號子的歷史極為悠久,在四川勞動號子中獨具特色,它不僅形式多樣,內(nèi)容也極為豐富。古代有“蜀道難,難于上青天”之說,四川境內(nèi),江河縱橫,有大小河流九十多條,故四川境內(nèi)交通和與省外往來主要是“籍舟楫之利”,歷代史籍對此多有記載。考古發(fā)現(xiàn),沿江兩岸陸續(xù)發(fā)掘出土的新石器時期的“石錨”、東漢時期的“拉纖俑”等文物,左證了產(chǎn)生川江號子的川江水路木船運輸行業(yè)的久遠歷史。而反映川江兩岸的人文地理、風土人情、自然風光以及木船運輸中的“以歌輔工”之俗,無論在民間歌謠還是歷代文人的詩歌中比比皆是,不勝枚舉。清代四川籍詩人張向安在其《橈歌行》中寫道:“……大船之橈三十六,小船之橈二十四……上峽歌起豐都旁,下峽聲激窮荊湘。推舵聲悠磧聲力,千聲如咽三聲長,上灘牽船紛聚蟻,萬聲噪殺鳥噪水”。這不僅極為形象生動的記錄了當時(清代)川江流域水路運輸?shù)姆睒s景象,同時還清楚地記述了大、小木船船工的人數(shù),并用“上峽歌起”、“下峽聲激”、“推舵聲悠”描述了船工們平水行船、闖灘、上水拉纖等勞作時歌唱的豐富多彩的川江號子。
川江號子主要流傳于金沙江、長江、嘉陵江及其支流烏江、涪江、岷江、沱江、大寧河等地,四川省和重慶市是川江號子的發(fā)源地和主要傳承地。2005年初,以四川省音樂舞蹈研究為主成立了“川江號子項目組”(以下簡稱“項目組”),經(jīng)過近幾年的調(diào)查研究確認,川江號子分布在長江、金沙江、嘉陵江、涪江、岷江、南廣河、沱江、永寧河、烏江等地,項目組對“嘉陵江號子”、“金沙江號子”、“沱江號子”、 “永寧河號子”、“銅河號子”、“府河號子(黃龍溪號子)”“涪江號子”“岷江號子”作了重點調(diào)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