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青山綠水,品大美武隆。在2022年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chǎn)日到來之際,6月10日至11日,2022年“老外@Chongqing·大美武隆”在渝外國人士參訪活動走進武隆。
當前,武隆正強力推進以國際化為引領的旅游“三次創(chuàng)業(yè)”,此次“老外@Chongqing·大美武隆”在渝外國人士參訪活動就是把老外請進來開展旅游國際化營銷的重要手段。二天的時間里,來自德國、意大利、西班牙等16個國家的23名外國友人走進滄溝鄉(xiāng)大田濕地人家、后坪鄉(xiāng)天池苗寨、浩口鄉(xiāng)仡佬族田家寨三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村落,感受鄉(xiāng)村日新月異的發(fā)展變化,參與體驗太極拳、古法制作豆干、仡佬族蠟染技藝等非遺文化。
參訪滄溝大田濕地人家
賞荷花、打太極、做豆干
大田濕地人家是依托“中國傳統(tǒng)古村落”大田古村落千年古村歷史,突出“原山原水原生態(tài)”主題,圍繞“小橋流水人家,蕩舟騎行生活”的創(chuàng)意,打造的集休閑度假體驗于一體的鄉(xiāng)村旅游項目。10日上午,參訪團一行來到這里,實地感受了鄉(xiāng)村美景、太極文化,體驗了武隆傳統(tǒng)豆腐干制作過程等項目,如詩如畫的鄉(xiāng)村美景、博大精深的太極文化.......讓參與活動的外國友人們連聲叫好。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在荷花湖畔,放眼望去,200余畝的荷花開得正艷,在萬綠叢中綻露笑顏,呈現(xiàn)出一種自然天成、出淤泥而不染的冰清玉潔。一陣微風吹過,感受微風拂過臉頰,空氣中充滿荷花的香味,讓人心曠神怡。“Very beautiful!!!”外國友人連聲稱贊,一下車,便分成4個小組開始了荷花湖劃船比賽的比拼。
“右下式獨立、左右穿梭……”劃船比賽后,外國友人跟著大田古村落太極拳師傅譚克明,23位外國友人反復觀看譚老師的教學表演,跟著比劃著太極拳的一招一式,學得津津有味、特別認真,盡情體驗著太極文化的博大精深。
武隆豆干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豆干制作工藝被列入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用石磨磨漿,柴火燒漿煮豆?jié){,鹵水點制豆腐.......每一步都堅持采用人工、匠心細作,大田古村落的古法制作豆干吸引了外國友人好奇的目光。
外國友人認真聽著講解員講解古法豆干的制作流程,并走進豆干作坊,饒有興致的參與推石磨、濾豆?jié){和鹵豆干等環(huán)節(jié)。“真香!”吃著才烤制出的豆干,外國友人品味著自己的勞動成果。
深入后坪天池苗寨
嘗米酒、學山歌、看變化
一走進后坪鄉(xiāng)文鳳村天池苗寨寨門,身著苗族服裝的苗家兒女唱著山歌,端著米酒,熱情的歡迎遠道而來的外國友人。
后坪鄉(xiāng)有世界唯一沖蝕型天坑—后坪天坑群世界自然遺產(chǎn)、亞洲第一長溶洞、川東地區(qū)第一個蘇維埃政府、中國傳統(tǒng)古村落等18個景區(qū)景點,是少數(shù)民族之鄉(xiāng)、世界自然遺產(chǎn)之鄉(xiāng)、紅色政權之鄉(xiāng),經(jīng)過近幾年的脫貧攻堅大會戰(zhàn),后坪鄉(xiāng)舊貌換新顏,被國務院作為對外展示中國脫貧成效的交流窗口,文鳳村獲評“全國鄉(xiāng)村旅游重點村”。
在村史館,外國友人認真聆聽講解員講解文鳳村翻天覆地的變化歷程,見證脫貧攻堅的豐碩成果。在村史館外習近平總書記“過去的窮鄉(xiāng)僻壤 現(xiàn)在的人間仙境”的畫像前,老外們紛紛拿出手機拍照或合影留戀。
在木器工坊,外國友人在觀看非遺傳承人現(xiàn)場表演的木器制作“車功”和“挖功”后,也走上操作臺,跟著非遺傳承人學做起了木碗。
夜幕降臨,23名外國友人與當?shù)卮迕褚黄?,圍在篝火旁,唱起后坪山歌,挑起了擺手舞。“聽到薅草鑼鼓響,歌聲響于滿田壩,唱起山歌勁頭足喲,一天要薅幾面坡”。外國友人跟著后坪山歌傳承人,一起學起了唱山歌。來自亞美尼亞的王鷹一家,多哥的劉簡等紛紛登臺表演節(jié)目,唱起了《朋友》《成都》等中文歌曲。
探尋重慶唯一仡佬族村寨
品歷史、打糍粑、學蠟染
11日上午,參訪團來到浩口鄉(xiāng)田家寨。田家寨是重慶市唯一的仡佬族特色村寨,集民俗體驗、旅游觀光、休閑養(yǎng)生為一體。村寨以木瓦房、吊腳樓為主,十幾戶仡佬族人家依山而居,青瓦木屋,古樸別致,雨中的田家寨云霧繚繞,別有一番韻味。寨內(nèi)有仡佬族民俗文化博覽館,展示著仡佬族溯源、服飾、民居、生活習俗,讓游客充分了解仡佬族歷史文化。
“我居然在這里看到了跳竹竿舞,而且跳法跟我們完全一樣!” 在仡佬族民俗文化博覽館內(nèi),來自菲律賓的杜苒迪看到竹竿舞的介紹非常激動。他興奮的說,跳竹竿舞是菲律賓公認的全國性民間舞蹈,一直沒有人去追問它的起源,今天在這里能看到竹竿舞,他想要研究一下,兩者肯定有密切的關聯(lián),或者竹竿舞是不是從中國傳入菲律賓呢?
活動的最后一程,參訪團一行來到浩口小學蠟染工作室,跟著老師學習仡佬族傳統(tǒng)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蠟染技藝。
蠟染是我國古老的少數(shù)民族民間傳統(tǒng)紡織印染手工藝,2019年,浩口仡佬族蠟染傳統(tǒng)制作技藝被列入重慶市第六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為此,浩口小學編寫了蠟染的校本教材,學校開設蠟染課程教授蠟染技藝,傳承非遺文化。浩口鄉(xiāng)也成立蠟染非遺工坊,開發(fā)圍巾、香包、衣服等二十多種蠟染產(chǎn)品。
在聆聽老師的講解后,外國友人在染布上畫出自己喜歡的圖案,還特別署上自己的中文名字。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上蠟,再染上天然植物提取的藍靛,精美的圖案就呈現(xiàn)出來了,老外們看著自己辛勤換來的成果,感到成就滿滿,對這種“藍底白畫”的風格贊不絕口。
“這次來武隆,感受了武隆鄉(xiāng)村的美,體驗了這里少數(shù)民族的獨特文化。”來自泰國的NATTALEE說,這次來武隆感覺特別好玩,下次還會來到武隆學習體驗武隆的傳統(tǒng)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