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隆第一站,天生三橋。走在尋常的林蔭道上,不經(jīng)意探身一看,卻是四面絕壁!大家頓時來了精神,都道是練功的好去處!
原來我們正行在天龍橋的橋面上,乘電梯來到橋下,電梯上只有"1、2",落差卻有百米。
又走了一段,下到橋洞,此橋高兩百多米,拱高近百米,又道是夏日麻將好去處。
出了橋洞是一條古官道,溝通涪州和黔州,還有一天福官驛,建于唐朝,05年復建,是《黃金甲》的外景地。
皇上,您還記得當年吊威亞的大叔們嗎?
往前走就是青龍橋和黑龍橋,沿途是我熟悉的油光石小灌木和小野花,小時候暑假都是呆在山上的,路上遇到汗瀝瀝的抬滑桿的人,服務站里抱著孫孫賣黃瓜的老嫗,十幾年前他們應該是在外撈材伙打豬草在家用鼎鍋孔土豆飯吧,據(jù)說這邊土地更貧瘠,水稻都不大長的,生活應該更艱苦更閉塞吧。
現(xiàn)在鎮(zhèn)上卻是成群的別墅,商鋪也由政府統(tǒng)一打造得很氣派,有一片臨山的房子漆上各種顏色像歐洲的小鎮(zhèn);山上呢,五星級酒店隱在林中,高爾夫球場、跑馬場,各種娛樂設施。簡直比《百年孤獨》里的變化大得多快得多,這該是多大的沖擊,不知道發(fā)生了多少故事。
結果到了晚上,張藝謀等執(zhí)導的一出“印象·武隆”,就講了其中一個纖夫的故事。
劇場設在一個落差約兩百米的峽谷里,去時已是深夜,黑漆漆的,空氣清冽,抬頭能看見谷口圈著的一方繁星和對面隱隱約約的谷壁。
打下來一束追光,原來舞臺離觀眾席很近,一位老纖夫用重慶話講著他搬遷那天的事,又回憶起以前的生活,突然后面黑黢黢的山崖變了,被燈光做出各種效果:云蒸霞蔚、江水奔流、雨打荷塘、百鳥飛翔...配合著劇情,亦真亦幻。后來又有一群鵝從山上下來,卻是真的,正看著,牛兒羊兒馬兒都從山上下來了,這大半夜的,真是幸苦的動物演員呀!
其他的劇情和效果不用說,自是不錯的,有些地方讓我和馮老師想起了仙劍5的青木幻域和苗疆風情,當然更多的是巴山漢子妹子的渾厚、拙樸,或熱烈豪放、或神秘朦朧、或清新明朗、或粗狂沉雄的勁兒。
觀眾普遍都用“震撼”來形容,對沒去的人都表示“遺憾”。
對我這個重慶人,聽著鄉(xiāng)音,想著這些熟悉的號子和鄉(xiāng)情都在此地慢慢消逝,還是有點悵然。
第二天游完芙蓉洞去芙蓉江速滑了,說是最長的過江速滑,不過可能體重不夠給力,輕飄飄就過去了,不夠“速”,幸而還是能夠“領略自然、感受飛翔”。自己的照片沒掃出來,借的張網(wǎng)上的,想說的是江水確實有這么靚!